天才一秒记住【微信读书】地址:wexindushu.com
三、观行即佛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九页,我们看第三,观行即佛。
这一科是讲到别教的修行位次。别教的教义,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它的主要的思想就是说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宇宙间的万法,其实不是业力主导,是由我们一念的心识主导的,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念心识变现出来的。
那么心识是怎么变现万法呢?从别教的思想,它把这个唯识变现万法,是分成两大部分来说明:
第一个,外在的因缘。就是你生命当中所有跟结果有关系的,比方说你生长在什么家庭,你长大以后会跟谁结婚,你会住上什么样的房子,谁能够做你的子女……,等等,凡是跟生命的结果有关系的这一块,它就是阿赖耶识的业力变现出来的。所以在整个外因缘的变化,我们叫作因缘变。
那么这个部分,就是完全是过去的业力所显现,“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一部分我们能够改变的非常有限,因为它掌控了你一生的受用。就是说,你今生是活得快乐或者活得痛苦,跟你前生的业力有决定的关系。所以这个因缘的变化,它主宰着你人生的所有果报的受用,这个叫作外因缘。
第二个,就是我们内在的因缘。这个内在因缘,就是第六意识,你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产生了一种思想。那么这一块也就是说,人生的过程,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人生,遇到快乐的果报,你遇到痛苦的果报,你的内心是怎么想的,这一块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叫作分别变。这一块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你人生的主导,就是说,它决定你以后要去哪里。
外在的因缘是跟过去有关系的,内在的因缘跟你的未来有关系,所以整个唯识学就讲两件事:第一个,业力——给你果报的受用;第二个,思想——决定你的生命的主导。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是来自于藏传佛教的一个小故事。它说有一个喇嘛,他出去弘法回来的时候,因为那天是冰天雪地,他在路上看到一只冻伤的老鼠,就把它救起来,带回他的茅棚去了。他给它好的牛奶,给它照顾,这只老鼠就慢慢恢复健康了。
但是这个茅棚当中除了这只老鼠以外,它旁边还住了一只猫,这位师父养了一只老鼠另外還养了一只猫。这老鼠健康以后当然跑来跑去啦。有一天老鼠就跟师父说了:“师父啊,我看到这只猫,我就很不自在。你可不可以用神通把我也变成一只猫呢?这样我就自在一点啦。”它师父说:“可以。”师父就用神通把它变成一只猫。变成猫以后,它看到猫就比较自在了。
但是,这只猫不是仅在家里跑,它也偶尔跑到外面去。跑到外面它看到一只狗,它又变得不自在了。它回来跟师父说:“师父,我现在看到狗不自在,你好不好把我变成一只狗?”它师父说:“可以啊。”就持咒把它变成一只狗。
那么这只狗有一次跑到深山去,看到一只老虎,它很害怕。它跟师父说:“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得了,我从此以后无所畏惧了。”那么这位师父又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老虎。但是有一天这只老虎回家的时候,它一打开门突然看到猫,吓得满身流汗。这个时候它就很疑惑:我现在是一只老虎,为什么我看到那只猫还是如此害怕呢?它就请教它师父。它师父说:“我可以改变你外表的受用,但是我改变不了你的思想。”
这意思就是说,佛菩萨在我们不断地皈依过程当中,会改变我们一些受用,他可能让你在一些本来有灾难时让你过去了,因为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但是你的思想是怎么引导的,这得由你决定。
我们从这只老鼠来看,是心是老鼠,是心作老鼠。它虽然变成一只老虎,但是它内心还是老鼠的思想,这个佛菩萨改变不了你啊。它整个生命的引导,还是往老鼠的方向去引导,换汤不换药,所以它看到猫的当下,它还是害怕。
所以在唯识的观念当中就是说,业力不可怕,因为它顶多让你今生痛苦,但是如果你思想错误,这个问题就严重啊!就意味着你生生世世,都得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你的人生就没有希望了。
我们今生的痛苦,如果你有一个美好的思想,至少你的痛苦从此结束了,至少你是活在希望,就是你的人生到此痛苦结束了,慢慢你的人生已经从谷底开始往上走了,我们看到你一个美好的希望。
但是如果你今天的痛苦,你的思想是错误的,那我看不到你未来的希望,那就更可怕了。一个人可以有一个不好的过去,也可以有一个不如意的现在,但是你不能够没有一个希望的未来,这个很关键啊!
在整个唯识学,它就是重视第六意识的如理思惟,所以它这个中道思想,是一种思惟式的中道。思惟式的中道,它是分成三个次第来改造你的思想:
第一个,从假入空观。菩萨的十住位,修空观,息灭你的颠倒妄想。我们的思想,第一个就是把心中的毒素去掉。我们无始劫来,为什么对生产生错误的判断呢?就是这个颠倒妄想害的,所以一开始先把心中的毒去掉。
第二个,从空出假。建立你心中的目标,发起菩提心。
第三个,空有无碍。你必须在空性的智慧跟菩提愿力当中保持平衡,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慢慢地趋向于中道的初地,破无明证法身。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意思就是说,你别管业力了,它只能够给你一时的痛苦,又怎么样呢?如果你运用得好,这些痛苦对你是有意义的,因为你能够把这些痛苦,产生一种修道的激发,转逆缘成菩提道。
但是你现在的问题,不是去注意你今生活得快不快乐,这不是重点,你更要去注意你将往哪里而去。就是你的思想已经在引导你,你要去预测你如此的思考模式,到底它会把你的生命带往什么方向去。
其实从佛法的角度,你从什么地方来已经没有意义了。你从善业而来,你也就是一个暂时的快乐;你从罪业而来,也就是一时的痛苦的恶梦,如此而已。所以过去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你的未来,你将往哪里而去。所以你的思想就很重要了!而这一部分佛菩萨是帮助不了你的,佛菩萨只能够把方法告诉你,你自己要去操作。
那我们应该怎么去改造我们的思想呢?我们看从这个地方开始,就是大乘的思想改造了。那么前面的名字位是建立一个知见,知道在宇宙人生,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由客尘覆蔽而不能证得。就是说,宇宙间有一个真理存在,这个真理如果你跟它相应,你就能够了生脱死,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你的心要跟中道的真如法性相应,这前面的名字位是这样。
那应该怎么样跟真如法性相应呢?以下提出它修行的方法。第一个观行即佛,我们看它的内容。
观行位,一般来说我们叫作外凡十信位,就是外凡资粮位。外凡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菩萨他刚刚走进了大乘的领域,所以他对中道的空假中三观,基本上是门外汉,但是他有这份信仰。有这个信仰,他只能够透过一种忏悔罪障、积集资粮,这种净罪集资来生起一种内心的信愿。
这个地方从信到愿,它有十个阶位,我们简单地作说明。
第一个,信心。就是仰信真如,求佛智慧。前面是仰信,世间上有一个中道的真理,这个真理我如果相应,我的生命就会改变,就能够离苦得乐,就能够转凡成圣——仰信;那么这个“信”到了观行位,他不是仰信,他有一种求,他开始从信仰而付出了一种身口意的活动,求佛智慧,他有一种追求的心情,就踏出了菩提道的第一步,叫作信心。
第二个,念心。这个念心就是于实德能忆念不忘,对于中道的存在性跟它的成就性产生了忆念,他不断地思惟中道的功德是真实存在的,中道的功德我一定可以成就,他就忆念中道的这种存在性跟成就性。
第三个,精进。数数熏习,专一趋向。他开始慢慢地有一定的功课了,来做一些加行,让自己的身口意慢慢地进步。
第四个,慧心。闻思胜解引生慧心。他开始深入大乘经典产生胜解,有一定的智慧观照,但是这个地方智慧观照,按照古德的解释,这个十信位的观照,他还没有真正中道的空假中,他还是属于那种生灭的因缘观——无常无我,他偏重在调伏粗重烦恼这一块。
第五,定心。这个时候内心寂静远离躁动,因为他前面的观慧是调伏烦恼,这个时候烦恼调伏了以后,慢慢地寂静下来。
那么前面信根的成就跟小乘的五根有一点类似,当然他这个目标不太一样,但是他走的过程,跟小乘的信、进、念、定、慧有点类似。
第六,不退心。到了第六就不共于小乘了,他有不退。信根增长,慧观不退。他的善根,大乘的信仰不退。前面的仰信,仰信真如法性,这个时候没有通过信进念定慧的过程,遇到逆境的刺激,他是容易退的,但是到了不退心的时候,他的信根增长广大了,他不退。
第七,回向心。深心平等回向菩提。他开始把所有的净罪集资的资粮,回向无上菩提,不求人天福报,
第八,护法心。爱乐大乘护持不失。对大乘的善根,他开始慢慢地护持增长广大。
第九,戒心。这个戒就是于诸戒法安住无缺。当然这个戒法指的是菩萨戒体,开始受了菩萨戒。
第十,愿心。随顺信根发大誓愿,发起广大的愿。
也就是说小乘的佛法,他对于空性的信仰,信、进、念、定、慧,最后产生智慧;大乘的信仰,对于中道的真如法性的信仰,最后是发愿。这地方不太一样。
我们来看他修行的过程,他是用什么方法。
他是仰信中道。一开始是先仰信,不是一种智慧的智信。但是他在仰信过程当中,用生灭的因缘观,用藏教的无常、苦、无我的因缘观,调伏三界粗重的见思烦恼,这叫“伏忍”。它能够调伏安忍,与通教的“干慧地”跟“性地”相齐,这指的是断德。所以它这一块,主要是采取藏通两教的空观,来调伏三界的粗重烦恼。
这个十信位的菩萨,他从信——仰信到真信到发愿,我们讲一个例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因地,他是怎么样成就十信满心的。
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他做一个在家居士,叫作善信居士。他出生的时候佛法已经不现在前,已经没有佛法了。但是他对于修行有好乐,他想要做一些人生的改造,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只好向天去祷告,每天向虚空、向上天礼拜祈祷。
有一天,上天虚空就说话了。说你应该从你住的地方向东方走一万由旬。一万由旬很多,一由旬四十华里,它是一万由旬。说到了一万由旬的地方,有一个老妇人,她从古佛受持了半句偈,她可以教你半句偈。但是你这个过程可不平安,它有沼泽,这个沼泽会释放毒气,大象闻到沼泽,这大象都得死掉,所以你要快速地通过;还有流沙,这个流沙,一只小鸟站在上面都能够沉没,所以你也要快速地通过流沙。
那么善信居士因为对佛法的这种追求,他就照着这个虚空的指示,通过了沼泽,走过了流沙,在一个偏僻乡村的小巷里面,找到这个老妇人,就把自己所有的钱财,供养这个老妇人,说我是来求这个半句偈的。老妇人说:“我的祖先曾经学习过佛法,我们代代相传留了半句偈,我告诉你。”她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众笑)所以你们会笑。但是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这个善信居士——听到以后,身心清凉诸根寂静,成就三昧力。成就三昧以后,他跟老妇人感恩顶礼以后,就用神通力回到自己的住所。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成就十信满心。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台教观纲宗》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读书wexindushu.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