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微信读书wexindushu.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页,圆教的修学,它的所观境是回光返照,来观照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在一念明了的心当中,开展出空、假、中三观。
第一个空观,就是把妄想全部归零。诸位!它不是把妄想消掉,不是,你也消不掉,你只要看到它是虚妄的就可以了。就是说,你必须看到你的本来面目,你的心性最初的原点。所以大乘的空观它观进去的时候,它是离一切相,没有断一切相。
这个地方跟藏通别不太一样。因为藏通两教的空观,它观进去以后,把相都扫掉了,但是你把相扫掉了,对不起!你不能产生作用了。所有的内心要活动,一定要有一个相状,你没有相状怎么活动呢?你怎么造作?怎么积功累德呢?你就布施也得有一个相状,有一个众生相让你布施;你拜佛,也得有个相状。你把相状都扫掉,你的心就不能活动了,这最后结果就是灰身泯智了。
所以大乘圆教的空观,它没有扫掉一切相,只是离一切相。就是你观想本来是没有相状的,这都是后来有的,它就为后来的妙用做下了布局。大乘的空观,为什么它无住能够生心?因为它对相状处理时的态度就跟藏通两教不一样。藏通两教把相都扫了,就是因为你有相状害我产生攀缘。真是冤枉!不能怪相状,你自己要去攀缘相状。你要对治你的攀缘心,你不是说去怪罪相状。
圆教的思想是本来清净,所以他的攀缘心就停下来了。就是说虚妄的东西,你攀缘到最后,是没有结果的,人生无所得。就像做梦一样,你做那么多梦,结果什么都没有,我们打那么多妄想,结果呢?结果就是这样子。所以在整个大乘的空观当中,它只是把相远离了。那么这个时候,它是从本来清净的角度来观空,来安住。
那么后来,我们来看看,它要生起作用了,它真正的作用是要修菩提心,生起假观,把心性的妙用——假名、假相、假用开显出来,我们看它是怎么开显心性的作用。
(二)假观——照俗谛理
这个假观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特色。它根据《法华经》的十如是,开展出一念三千的思想,这个很重要。就是你先在清净心安住,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安住以后,开始调整妄想,你就可以放手用假观来调整妄想。
那么调整妄想,你要先明白一念三千的道理。这个一念三千是这样子来的。首先我们的念头,安住的时候是不动念头,离一切相。但是你念头一动,欸,就有相状了,十法界的染净相状就出来了。
这个十法界,它有理具十法界跟事造十法界。
理具,就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一念清净心本来就有十法界潜在的功能。比方说黄金,你看黄金可以把它做成杯子,可以做一个椅子,也可以做一个桌子。你也可以说黄金,本质是黄金,它有创造杯子的潜在功能,要不然它怎么能做成杯子呢?它能够变成椅子,它的本性就有创造成椅子的功能,这叫理具。但是你整个造作,你怎么把这个黄金变成杯子,这个造作叫作事造,它是修德;理具是性德。
那么理具事造,你看理具十法界跟事造十法界。比方说,你现在是一个人,表示你前生内心的活动,是往五戒十善的方向活动,对不对?所以它就把今生的人法界创造出来,但是你现在显现人法界,你其它的九法界还在不在?还在!你还有佛法界,还有菩萨法界,乃至还有地狱法界,隐而不显,暂时隐没了,这个功能变成潜伏了。就是人法界是事造法界,但是其它的法界还是具足,你随时可以改变。
这样讲,事造法界,每一个法界又具足理具十法界,就变成怎么样?一百,对不对?十乘以十成一百;那么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十如是,十如是我们待会再说,一百乘以十就变一千;然后一千当中,每一个法界又具足三个法。智者大师说,五蕴的实法、依报的国土跟众生的假名,五蕴是正报,国土是依报,众生你有一个名称嘛,就是五蕴实法、依报国土、众生假名,就变成三法。那么一千乘以三就变成三千了,一念三千就这样来。
其实“三千”简单来讲就是森罗万象,但是它的关键点在十如是。最关键就是我们的内心是怎么样创造十法界的,你前生的心是怎么活动把今生创造出来,你今生又是用什么相状,把来生创造出来,整个缘起在十如是。我们解释一下。
首先第一个,内心要活动它一定要有相状的带动,它一定有个相状。你看,你布施有一个布施的相状,忍辱有忍辱的相状,善心有善心的相状,贪瞋痴有贪瞋痴的相状。所以什么叫“相”呢?“显现于外,名之为相”。就是内心一动,它一定有一个外表的东西叫作相状。什么叫“性”呢?内分不改名性。相状的后面那个明了的心性,那个推动相状的叫作性。这个性不是佛性,是习性,每一个人有他不同的习性。就是说你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相状呢?过去生的等流习性。
这个习性,智者大师分成四种:
第一种,定恶聚。就是这个人前生,他经常生起恶法的造作,累积很多邪恶的妄想,他很容易起恶念。就是这个人恶念强、坚固,这个人叫定恶聚。
第二种,叫定善聚。过去生他熏习五戒十善的法比较多,他很容易生起善念。虽然也有恶念,但是善念多于恶念,这个人叫作定善聚。
第三种人,是出离性。他这个人一天到晚喜欢把门关起来,不喜欢跟别人往来,“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个性清高的。
第四个,是菩提性。他能够比较中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过去生的这种习性跟相状结合起来就变成体,就是五蕴的本质。当你把五蕴的相状跟它背后的习性加起来,就变成一个能够造业的个体,就是色心二法的主体。这个五蕴的主体,从今生的角度它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力”跟“作”。力是潜伏的功能,作是三业的造作,我们解释一下。
永明延寿大师他解释这个,他说颜渊跟大禹。他说颜渊处在乱世,所以他表现出来的身口意造作是“处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志”。他能够在乱世当中自得其乐,这个人有德行。他说大禹,在太平盛世得到君王的重用,结果治水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为公为众,他的德行也非常好。永明大师说,颜渊的德行跟大禹的德行,从德行来说是一致的,是完全一样。他说:“易地而居,亦复如是”。今天颜渊生长在大禹的情况,他也会为公为众,三过其门而不入;今天大禹处在乱世当中,礼崩乐坏,他也会选择独善其身。
也就是说,潜在的功能是你的习性带来的,你是缘缺而已,但是你遇到因缘的刺激,有外境的刺激,你就会变成身口意的造作。所以一个人有邪恶的本性,他不造作只是因为没有外境的刺激。没有外境刺激之前叫作“力”;当外境刺激他,他产生身口意造作的时候叫作“作”。那么业力一作,当然就有善恶的因缘——业因。
因到得果报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叫“缘”。这个缘很重要,就是“助因为缘”,我们解释一下。你学佛以后,可能你的内心已经有很多功能了,有一些邪恶的相性体力作在活动,也可能有些善良的相性体力作。但是你学佛以后,明白因果以后,你一定要概括承受。那么我们对于邪恶的相性体力作这个缘要断相续,就是你想办法不能让它相续。你或者用四念处观不净、苦、无常、无我对治,或者干脆转念念佛也可以。
所以这个缘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变的一个点。你面对恶法的相性体力作要断相续,面对善法的相性体力作,你要鼓励自己不断地增长。就是说你必须让往生的相性体力作不断地相续广大,让娑婆世界的相性体力作慢慢慢慢地减损,这个就是缘。你要用各种的助缘,让你内心相性体力作的功能产生改变。
那么经过缘以后,这个业因就变成“果”跟“报”。“果”指的是等流果,是指内心的等流性——你要是善性后面还是善性,恶性后面还是恶性——等流果;这个“报”就是异熟,就是受用。
最后“如是本末究竟等”。这个“如是本末究竟等”有两种说法:
从理性上来说,就是从前面的本,“本”就是如是相,这个“末”就是如是报。“相”到“报”的过程当中,从理性上来说,皆是一心,平等无二,它都是一心的作用,从理性上来说都是一样。
但是从它的作用上来说,从如是相到——如是末到——如是报,它是一连贯的,是连贯性的。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连贯性。就是说,当你的相状是贪的相状,贪为法界,一切法趣贪,你所有的性,所有的体,所有的力作因缘果报都跟贪相应。
举个例子。比方说你布施,到底这个布施的法未来会有什么果报,从圆教的思想不是看表面,就是看你的心是跟什么法界相应。如果你的布施跟菩提心相应,那就不一样了。菩提心为法界,一切法趣菩提,你整个布施是——如是菩提心的相,如是菩提心的性,如是菩提心的体,如是力作因缘果报,那是成佛的资粮;如果你的布施是贪求名利,贪为法界,一切法趣贪,那么你整个布施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就变成人天福报,这叫作本末究竟等,就是说它这个是连贯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