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笑堂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微信读书wexindushu.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却说高翠兰住在清莲寺,众尼对她敬重有加,都喊她叫“妙灵师父”。慧清住持对她更是抬眼高看,她知道高翠兰的脾气怪,怕不听自己的话,每天起床后先去看看高翠兰,请安似的问候几句。平常也都顺着她的意。高翠兰是个知足的人,和大家相处很好,没事就喜欢到厨房里帮忙,日子过的还算开心。
再说天恩寺工程浩大,动用了成百上千的民工,三年多的时间才算完工。建成后金碧辉煌,宏伟壮观,气势非凡。成为当代最大的女众丛林。
李侍郎本来就是个丹青高手,天恩寺宝殿造像时,他特意绘出一张无量寿佛画像,让工匠们模仿塑造,佛像面孔极像武则天。
天恩寺建成后,李侍郎回朝奏报,便把自己绘制的那张天恩寺宝殿佛像图献给圣上,武则天看后十分高兴,大加赞赏。先后派出数名高官前去观瞻,并按照佛法选择吉日,召集地方官员以及名寺的高僧去天恩寺举行盛大的落成暨佛像开光仪式。
天恩寺本来名声在外,加之传说寺里住着一位长生不老的活菩萨,一时间僧尼云集,香客风涌而来,香火十分旺盛。清凉山下也纷纷建起客栈,饭店,商铺林立,很快形成集市,热闹非常。
高翠兰在寺中不知过了多少年。开始,外甥女何心如还不断来看望她,报知高翠兰的两位姐姐先后去世,高翠兰知道后十分悲痛,曾为她们焚香诵经,超度亡灵。后来柳亦风调任,何心如年岁也大了,就断绝了消息。
高福也来看望过高翠兰,高翠兰多次要把家产交给他,可是高福一再推辞,不愿接受,只讲这个家永远都是高翠兰的,即便自己死了,也会给儿孙们交待,看好这个家。说得高翠兰也没有办法。
寺里的住持“走了”一个又一个,尼众“换了”一批又一批,唯有“妙龄师父”依然如故。后来的沙尼哪能摸清她的底细,只听传说,乱猜她的年龄,可有的相信,也有不信的。但是有一点,全寺的尼姑,没有不称她为“师父”的。
一些远路的香客慕名而来,专门要看看“长生不老的尼姑”,高翠兰哪肯承认?总是指向别人,于是你推我是,我说你是。别管谁是,香客们只要看到一个,就算是了。这也是寺中唯一能开的一个玩笑,其实也违反了僧尼“不得打诳语”的规定,因为这件事是先发生在妙灵师父身上的,就没有人追究。
但是后来内部有了约定:当施主问第一个人时,可以指第二个人,但第二个人决不可再说是第三个人,否则会影响寺内的声誉。出家的女孩子多是苦难出身,到了寺庙里又法规森严,整年也露不出个笑脸来,能开这么点玩笑,也算是个乐趣了。
高翠兰在寺院住了这么多年,只知道佛教三归五戒,讲经说法,为的是劝人为善,普度众生。所以每逢遇到天灾人祸,她都尽力熬粥布斋,救济百姓。而且远近的人都知道有一个长生不老的师父做的粥能治百病,没病的吃了也能延年益寿,所以天恩寺一直名声在外,香客如云,香火旺盛。
常言说,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大唐把佛教推向发展的极盛时期,也对佛教进行了一次致命打击。
会昌年间,经济衰退,民不聊生。有近臣向唐武宗奏报,由于寺院持续发展,僧尼之数不断上升,占有大量的土地、财产和劳力,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使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笃信道教的唐武宗,痛恶崇佛穷国的弊端,于是对大臣们道:“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他认为国力不振、社会风气不好,都是崇佛造成的,于是下决心灭佛。
会昌二年,唐武宗开始没收寺院财产。会昌三年,唐武宗下“杀沙门令”,这时,正巧有人举报藩镇的奸细假扮僧人藏在京师,京兆府乘机大搜捕,在长安城中打死的僧人就有三百余人。会昌四年,敕令尽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还俗。
天恩寺毕竟是敕建的寺庙,距离京城较远,一时还没有受到损坏。然而,消息传来,全寺尼众惊恐不已。高翠兰是个不管大事的人,听说后也没太放在心上。
到了会昌五年,唐武宗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面毁佛运动。勒令全国除东西二都可以留寺两所,每寺留僧30人;各节度使治所留寺一所,其它寺庙全部拆毁,僧尼全部还俗。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器交本州铸为农具。
突然一日,官兵来到天恩寺,召集所有人员,传达皇上旨意。寺内顿时如炸开了锅一般,几百尼众乱成一团。懂事的回房拿了细软便走,胆小的沙尼只是哭天抢地,哪里顾得收拾东西,就被官兵赶出寺门,四散而逃。可谓是有家的归家,有亲的投亲,无家的流离失所。空留下一座富丽堂皇的寺庙,任凭官兵们抢掠、毁坏。
高翠兰当时听说官兵进了寺,才知道祸事真的临头了,后悔自己没有及早离开天恩寺。她没跟着众尼去见官兵,反而躲回房内,收拾自己随身携带的东西,乘乱溜了出去。
高翠兰出了天恩寺,直奔高老庄而去。这些年来,认为自己“出家”了,只知道吃斋念佛,默头打发日子,从来没有计算过年月。她明明知道自己熬走了几代人,已经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但是对家的印象,在她的脑海里还同昨天一样清晰。
来到高老庄,她才知道自己错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院一墙都跟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了,再也找不到自家的那所院落,打听不着一个叫“高福”的人,连高福的儿子“高义”的名字也无人知晓。她哪里知道,从武则天执政到唐武宗当朝,已经近二百年的岁月了。高翠兰终于打破了“回家”看看的“奢想”,完全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